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翻轉教育--我們在線上了嗎?


學校教育,佔了孩子至少1/3的時間,課後補習、安親,佔了大約1/12~1/6。若是國小低年級孩子,那比例就更高了。
教學場域要要教給孩子甚麼?
我期待孩子能具備怎樣的能力?--在九年之後
翻轉教育,不應該只是個流行的教育語詞,更不應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被關注。
如果,
每位教學現場的老師、孩子的陪伴者,都能遵循以下三個簡單的原則與信念,
我想,
翻轉教育不會只是口號,而是踏踏實實的落實在我們生活中,

以下摘自SUGATA MITRA(英國新堡大學教育科技教授)教授對於整個教育環境的提醒:
老師要教給孩子甚麼技能?

一、閱讀理解能力:對於一生要透過螢幕獲取資訊的新一代來說,這是最關鍵的能力。
(我認為,無法精準的解讀問題,如何談『解決問題』?)


二、訊息檢索能力:如果說算數能力已經過時,那麼訊息檢索能力勢必會取代它。
(科技、資訊電子化的世代,與其對它say no,還不如認真思考如何與它『和平共處』)

三、該相信甚麼:每個成年人都有一套機制讓自己相信甚麼而深信不疑。當孩子越早開始建構這個能力,這孩子就會具備與(任何)教條抗衡的能力,
(我的解讀是,這就是『批判與判斷能力』)

翻轉教育:未來教育 Future Learning(摘自親子天下)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功課』風暴

原以為『功課』在課輔班結束後,就可以暫時畫上句點,孩子跟老師道別之後,接下來應該是享受親子歡樂時光、自在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場景)
小E 媽媽提到:『前天晚上,小E回家後我再看一次他的作業,我看到有一題錯的,跟他說。又是跟往常一樣,他很生氣的說課輔班老師看過了,不會錯了,硬是不改,態度也很不好。弄得大家很生氣。唉!』
這樣類似的場景,相信在有學齡的孩子家中並不陌生。
-------------
我們期待孩子能夠獨立、能夠把學習看成是自己的責任、也希望孩子能主動安排自己的學習不讓父母操心。
但是,我們正在做甚麼?
幫孩子安排進度;
幫孩子決定該怎麼學習,避免因成績不理想而落後;
否定孩子所做的事情,讓他更相信自己沒有能力做好;
很有效率的幫他找出錯誤,並且要求訂正。
我想,
持續這樣的慣性六年下來,我們的期待,恐怕也只能繼續『期待』而難以成真了。
我想,
如果孩子願意嘗試、願意做決定,剛開始不盡完美是過程,何不用『等待、陪伴』的心情面對呢?

有時候,我很希望孩子帶著『不完美』回到學校,
這樣,老師才會知道學生哪邊沒學好,進而調整自己的教學,不是嗎?

如果我們把問題再往前追朔一點,
孩子到底帶回來甚麼『功課』?
我想,除非少數家長會思考到這麼深層的問題,或是積極去探究其中的意義、進而與老師對話,不然,大部分的我們,就是選擇默默承受,要求孩子也告訴自己『要配合』。接下來,『功課』風暴就一幕幕上演,場景從課輔安親班、到家庭。

昨天一位六年級的孩子小W,他的作業總會有六、七樣。語文3~4樣,數學類2~3樣,認真、勤奮的W,課輔時間從不需老師提點,一樣一樣作業奮戰到底。數學是他的罩門,他依然奮力以對,毫無怨言。
昨晚W哭了,一整晚戰完一件件作業,他覺得好累,當他拿起數學,眼前複雜的複合圖形面積與周長計算,讓他徹底崩潰,啜泣。
我拍拍他的肩,沒有說話。
後來,他開始運算起來,沒有歇息。
30分鐘後,拿給我批閱,當他看到眼前的圈圈記號,再次啜泣,這次更心碎了...

艱難得寫著數學作業,小W不是第一次,他,也不是唯一的一個。
我很希望能跟老師談談孩子寫作業的困境,讓老師理解這些『功課』的功能性--很有限了。

『功課』的目的是甚麼?

『功課』給的恰如其分、合適嗎?

『功課』完成,同等於『孩子學習到了』嗎?

『功課』到底花掉孩子放學後多少的時間?(如果你精算一下,恐怕會嚇一跳喔)

透過『功課』,我的孩子學習到甚麼能力?(會不會跟我們所『期待』的目標,撘不上太大聯結,但卻耗掉全部的精力??)

教學現場的老師,我們要想一想,
守護孩子成長的我們,不能不時常反思這些問題。
周而復始,日復一日,
孩子的童年,孩子的創意
孩子自在不受框架的『長大』,
需要時間、需要養份、需要空間、需要天馬行空的想像...
而不是一堆『功課』啊!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老師說我孩子很不能專注,怎麼辦?

這兩年在親師有約中,很常聽到家長無助且憂心的跟我說:『老師說我孩子很不能專注,他建議我帶孩子去做檢查,需要的話,也許需要服藥。…』
……
一年來我認真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有些時候課程進行到一半,S的確沒辦法把目光與心思繼續放在數學課上。我會觀察當時的他,在做什麼?

畫畫,畫好多很細微的幾何線條,有些組合成建築物,有些形成需要他說明我才理解的畫面。
他可以相當不受週邊討論、提問聲的干擾,就這樣相當專注的創作。
有一次在寫學校作業過程中,他看著旁邊的透明水壺停了許久。接著,在水壺前放上不同的物品,從另一側去觀察它的影像。大約進行了20分鐘,好專心。我沒有打斷他的專注,腦海裡一直想著之前家長跟我提到老師對S的觀察『無法專注的小孩』...

『孩子無法專注』,這個定義是什麼?
我不是醫學專家,因此我沒辦法做出客觀的建議。
我也很想知道,怎樣的狀況稱為『無法專注』?
每天我們灌輸給孩子的『知識』以及要求的『作業』,孩子可以拒絕嗎?我們又真的可以接納孩子對『它』不感興趣而呈現的『不專心』嗎?

我常想,當孩子無法專注在我的課堂課程時,或許是我的課程鋪排這回做得不適合他;有時候更是他所關注的事情還沒有做好,他很想先完成它。
孩子是否專注,為何是以成人的價值觀點為標準呢?

『孩子過動、無法專注喔!』
是這樣的嗎?

我們真要想想,也要小心的『說』才是。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從 90分到100分,我們要付出多少代價?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最在乎、或是最期待孩子長成的樣貌是甚麼?
在『漢帝親職工作坊』希聖老師的提問下,我們(家長們)都陷入一陣沉思。
『希望她能自主學習』
『我希望他能有責任感』
『如果孩子能把學習當作是自己的事,那就太好了。』
『希望孩子可以善體人意、為他人著想。』
.....
希聖老師要大家思考一下,目前自己的方式,有沒有可能讓孩子走到你期待的目標?
我很喜歡這樣可以不斷反思的工作坊,
透過反思,我們會赫然發現,原來我們每天的慣性行為,對於孩子面對未來競爭、能力的養成,竟依然如此傳統、走不出框架,以及...薄弱。
=======================
(親師Line)
『老師,小S 的字體可以再要求一些嗎?我覺得他沒有用心寫,他應該可以寫得更好的。回到家,我把它擦掉重寫,他一直不高興、抱怨。』

『小E的數學有一題沒訂正清楚,我請她訂正,她直說沒有錯,還生氣。』

『老師,每天孩子從課輔班回來後,我需要再看一遍作業嗎?還有,每次看到他那不夠漂亮的的字體,該『鈎』的沒鈎,『直』的不直,有時候我會把它擦掉要求重寫,但是,又很掙扎。我該怎麼做?』

『昨天小H數學寫了10題,錯4題,我要他重寫,結果他跟我說『我不會寫』,怎會這樣?剛才明明寫的很好的?』小H有時候會這樣,突然當機似的,尤其被糾正、要求的時候。

『老師,孩子很容易粗心,解題有些潦草不用心,是不是題目做得不夠?要不買一些評量給他練習?』
=======================
每次在夜裡收到這樣的訊息,除了不捨白天辛苦工作的家長晚上還得繼續為孩子課業親自『審視』之外,最大的感觸是:孩子夜以繼日的˙在這幾本教科書打轉,怎麼培養出未來的競爭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喜歡數字,讓我們來看看...
以一個中年級孩子的周二作息而言,8個小時在學校,4~5個小時在安親班上課、寫作業溫習功課,10~11個小時交通吃飯睡覺,剩下兩個小時...等等,算到這兒,還沒說到『親子互動打鬧玩聊天』的時間喔..

以目前的做法,孩子有機會走到『自主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有創意,』...?

再回來看那僅存的兩小時。
我常想,
在數學裡,有所謂的絕對座標與相對座標。
其實,每個孩子的90分、100分也是不同的,我們總會不小心『一視同仁、統一標準』期待之。
有時候,我們太追求『零失誤』,也會擔心現在沒學好以後會更學不來。
也因此,
那僅存的兩小時,不知不覺就會繼續拿來在『教科書』中鑽研了。親子關係弄僵了,而學習效能...保留。

學習,應該有很多的可能性。
家庭教育中,就可以提供許多奠定孩子好品格、獨立自主、負責任、解決問題能力的素材。比方說:分擔家事、幫忙修理簡單的水電、簡單烹飪...

90分,沒甚麼不好,那僅存的兩小時,就留著給孩子自在探索、天馬行空吧!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親子Line:大量的練習卷=數學能力up ?

親子Line:大量的練習卷=數學能力up ?
                                                                           文:鈐鈴
背景:國小生。
時間:傍晚5:00
場景:課後課輔時間
內容:
事一、
期中考前一天,小平媽給課輔老師一段訊息:
孩子昨天從學校帶回來8張自然學習單,一口氣要寫這麼多的考卷,這是怎麼回事?我可以教她先溫習功課,考卷就不要寫了嗎?』小平今天課輔時間請假,媽媽想在家裡協助她溫習功課。
============
事二、
小一小廷媽來訊息詢問:
老師,小廷的數學我已經沒辦法幫他了。
我平常教他有時比較沒耐心(也因為他有時態度不佳, 都故意不聽我說..), 但我也感覺得出來他不太喜歡數學...他都覺得數學好難(沒自信).....我比較擔心他才剛開始就討厭數學了。
我也問過導師該怎麼協助才好?
導師說他需要不斷練習,於是給了更多的練習卷。我看他都不清楚,寫起來很吃力。
另外,他常常看不懂題目問什麼,怎麼辦?

來自老師的回饋:
對於低年級孩子的學習,我們應該在語文能力的提升作為首要目標。
孩子若在學齡前已建構好良好的閱讀習慣、擁有大量的詞彙運用能力,你會察覺到他入學後的學習力會比較優勢。
題目看不懂?先從提昇語文能力著手吧!
幾個簡單可行、具體容易操作的方法~
1. 多跟孩子說話,讓他盡情的發言,所有的對話,盡可能的延展成完整句子,不要用簡單句對話。
2.多問孩子:你覺得....是怎麼了?    你覺得.....為什麼會....
類似這樣的開放式問句,讓孩子說說他對問題的解讀,刺激、引導孩子使用語詞。
孩子初期可能說不上來很多,大人可以在孩子回答完之後,接著說說自己的想法,有示範的功能。
3.多閱讀。就從繪本開始吧~
另外,
適當的練習有助於孩子對於一個觀念的熟捻,但是必須建立在他對於這個觀念的理解是確實的。千萬別本末倒置,企圖運用大量反覆練習,以期孩子『學會了』。
這造成的效應,有可能只是暫時看似會了,表面都答對的假象而讓問題累積越深。也有一種效應,是孩子更討厭學習,他不曾享受過學習、思考所帶來的美好經驗。這樣的學習模式從小一就開始,我們如何期待孩子在學習的漫長路上能走的自在、終身、且與眾不同?
小一二的數學課題,幾乎就在生活中,多放手讓孩子去處理、回應、動動腦袋。問題回答出來了、我能感提昇、孩子也有了自信。
我們期許教育帶出孩子的『素養』,而不僅是『解題高手』。終其究十多年的數學教育不會讓每個人都成為數學專家,畢竟每個人的天賦不同。
但是,只要我們的觀點態度改變,是有機會帶出孩子的數學素養的。這才是教育的本質啊!
讓我們一起守護孩子的成長吧~

事三、
媽媽面對導師接二連三對小安負面的評價,以及與小安的衝突事件不斷(比方說:導師說小安會踢老師的椅子、老師喚小安過來他都不聽、...,自小安國小入學以來,不到兩年的時間,老師在導師眼中狀況不斷的訊息,已足夠讓媽媽困擾與焦慮了。媽媽給課輔老師來訊息:
老師 我可以請教一下嗎?
其實是有些擔心的學校功課是否會跟不上,尤其現在換了新的課輔方式。
導師說他是屬於需要在後面逼他的,
所以在之前安親班老師會給孩子寫很多練習卷。
但我又很矛頓 不希望把他的聰明給寫死、扼殺,
目前他的考試都不算高,數學八十幾、語文也是一樣,學習對他來說彷彿是件苦差事,才小二就這樣,怎麼辦?

我有問過我婆婆,他們覺得小朋友要先考好分數才有自信繼續學下去,所以也不反對之前的教學方式。
但我也怕,逼到後面,把興趣都磨掉。

來自老師的回饋:
我可以理解妳的擔心:因為學習步調與模式將會改變,擔心這樣課業是否會跟不上。
同時,也很開心知道,你能察覺到如此反覆練習式的學習,是堪慮的。
我認為教學應該以孩子為學習的主體。在小一、二的孩子,我們充分讓孩子探索、思考、操作。透過這些鋪陳,孩子的成就不會只建構在成績,孩子對學習的認知,也會是全方位、建構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畢竟,成績並不等於學習成果的全部。
學習,對孩子而言是靈活、有意義,而不會只是把卷子完成、答對率達到最高、讀完幾本教課書,如此狹義。
寫大量的練習卷,對於現在的而言,只會將他與學習拉的更遙遠,與充滿怨恨,對於『能力』提昇,真的沒有加分,我擔心只有扣分。
另外,
讓孩子參與他學習的每個歷程,包含『選擇』、『決定』,這有助於日後他面對自己的人生的能力培養,很重要。
唯一比較要費心的是,反而是小安在情緒掌握上需要多些協助。目前可以看到他正在慢慢進步,他也正在學習如何用語言與他人溝通,而不是用拳頭。這是需要時間不斷的引導、鼓勵、接納、及提醒,他會越來越好。
讓我們一起守護孩子的成長吧~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拾回的教育拼圖

[中大學堂]
拾回的教育拼圖
游琇雯
走下學校授課講臺,坐上課輔椅。
一度曾為這全新的工作內容而迷惘--檢查功課這樣的「瑣碎小事」就是我未來工作的全部了嗎?為了做好教育工作,讀了兩個碩士、考過教師證的我,就只能做這樣「二線」的工作嗎?經過這一整年的實作、思索與調整,才真正懂得了,曾如何錯看課輔這樣一頭大象為一面牆,當我懂得摸出他的四根柱、兩片扇、一條繩後,他就成了活生生的完整大象了。

壹、一面牆
看著孩子把功課寫完,檢查完功課是基本要求,是課輔內容的主牆。
這是一般觀念中對課輔班的期待,也是我對課輔工作初期的觀點。它的routine、重覆、基礎、無趣,令人感受到一面巨大的灰牆頂著自己的面逼近而來的窘迫。第三類型求異的性格使我立刻開始思考如何為這面牆加點線條、增點溫度、留點空間。我重新思索這面牆的存在意義是什麼,我能如何光采化這些意義。
我發現:功課是孩子一天一次的形成性評量。
「形成性評量」在台師大網站的定義是:「屬於教學效果評量方式的一種。形成性評量的理論基礎是:教學歷程要和評量歷程相互結合,才能達到改進教學的目的,提高學習效果。其主要目的是不斷提供回饋給學生和老師,對教師而言,可以使教師了解教學效果以便有改進的依據,有助於調整教學和實施補救教學措施;另一方面回饋可以提供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情形,並提出需要修正的學習錯誤。簡單來說,形成性評量具有指引的功能,指引教師應該教學哪些部分,補足哪些內容,也指引學生哪些缺失與不足。」
功課是外顯每天孩子學習狀況的照妖鏡。學校老師不該將這份工作移交給家長來做,要家長檢查、簽名、負責。檢查功課應該由老師來做,因為這是一門教育專業的工作,是老師發現教育切入點的契機。檢查學生的功課需要具備專業的老師來發現其中隱含的數學迷思、語詞誤解、英語學習方法、社會認知落差與自然概念不足夠。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誤入思想上的歧途。寫功課是孩子大量在學習的時間點。因為他們的大腦在運作、在思考、在解決如何完成這些功課。是他們一整天被動式聽講學習後,難得擁有拿回主導權,主動的在施展自己能力的時間點。老師的專業介入在孩子想學會的時間點切入,它的效果是最即時有效的。
當學校老師要家長簽名負責學生功課的檢查,而不再做檢查學生的功課的工作時,那我也是老師,我來檢查,我來做!
面對教室中一群來自不同學校、分屬三四五六年級、用著各版本不同教科書的孩子,他們交出來待檢查的功課五花八門,這其中也顯露了各式各樣的教育澄清機會點。
我們看到把韋字上下兩個部件都寫成同方向的孩子,當老師將古文字韋字是繞著城牆走一圈的腳印的字源告訴他,他理解了這同一雙腳繞一圈的結果上下的腳印方向一定是相反的,因此這個文字符號對他就有了意義。雖然他的腦神經會映射出鏡像字來,但孩子仍能用理性思考來改正書寫出來的文字。
我們看到孩子卡在造句無頭無尾的兩三個字上,連結不到任何腦中的句子。我們引導他思考的方式,「你先想你很想要什麼?把它接在『才』的後面。」「才能出去玩!」「可以。然後,前面補上你只有做了什麼才能得到它。」孩子若有所思地回到座位。一會兒「老師,所以『唯有』是像『因為』一樣嗎?」又一個澄清的機會。「嗯~用法上很像,但是『唯有』範圍更小,它是唯一的辦法;『因為』就不一定了。」孩子順利把造句寫出來了,也練習了一次從結果來推過程的逆向思考法,還練習了一次腦內的異同辨析。
我們看到孩子的社會書寫前後毫無邏輯,一問之下,才知道對於平日閱讀不多的孩子,四五六年級的社會課本書寫用詞完全超乎孩子的理解能力,對於功課書寫,他只能純猜測。近兩年,四五六年級的社會大量地提前置入三年前還收在國中社會課本中的內容,包括社會學、經濟學、法律學、地理學用詞。這些用詞到小六的國語課本也都不會教,卻在四年級起的社會課本中大量引用,當然社會老師在課堂上不可能一個一個詞彙慢慢教孩子們。但就孩子的學習來說,他如果基本詞彙不懂,他如何理解全文在說什麼?我們常一問孩子,什麼叫出口?什麼叫進口?什麼叫基礎建設?什麼叫立法機構?什麼叫政府?什麼叫中央政府?什麼叫地方政府?什麼叫訴願?什麼叫司法?他們只能搖頭。這樣薄弱的基本常識,他們如何在社會作業中清楚地進行判斷?他們如何在腦中辨析議員跟市長的工作內容有什麼差別?這時候,只能拿出書架上的地圖,從頭跟孩子說起臺灣的體制。我們在做的是讓孩子有意義的理解而不是只是記憶與背誦。(請容我在此大力地抱怨教科書編寫與小學社會教育的粗糙。教科書不該不顧孩子的學習起點就這麼編入大量硬知識。面對這樣的教科書,小學社會科老師可以選擇教多少與怎麼教。與其讓孩子一下子記誦這麼大量的專門領域用詞,不如安排社會參與學習,讓孩子利用小學階段多多走入社會,讓他們多多見識社會運作的真實面。學會觀察、理解、體會與紀錄,而不是背誦。)
我們在自然科功課書寫上,看到孩子浮力觀念似懂非懂。口語的澄清已無法滿足孩子的理解程度。時間許可下,我們直接走入隔壁的自然實驗室,我們來做做看!我們在做的,不是只有知識的傳授,更要教孩子實事求是的精神。
聽著孩子背單字,o-c-t-o-p-u-s章魚,o-c-t-o-p-u-s章魚。「孩子,知道章魚怎麼唸嗎?」「octopus」「很好。發音很標準,背單字要配合發音來背,因為英語跟國語不一樣,英語是拼音文字,用發音來協助背單字,才能事半功倍。你看喔……」孩子學習方法上的低效能,若能及早被發現與點醒,孩子的學習挫折就會少一些。
數學,跟國語一樣,幾乎是每天必有的功課,也是孩子最常出現迷思概念的科目。「孩子,你知道這題的分子分母還可以再約分嗎?」「可以嗎?」「如果你在計算過程就先約分,那最後結果,數字就不會這麼大。數字變大了就很難算,而且很容易算錯。你會約分嗎?……
經過每天功課的書寫,與孩子們密集的互動,孩子的功課完成了,回家可以放心享受家庭生活。也經過每天功課的訂正,協助孩子修正學習方法,排除學習迷思觀念,孩子的學習更有成效,孩子就比較能享受到學會的快樂與成就感。這面大牆出現了它柔和的曲線、溫暖的溫度,還保留了供人欣賞的空間。

貳、四根柱
展現形成性評量功能的課輔,還需要補強教學的配合,才能擁有四根強壯的大柱。
在指導孩子錯誤觀念時,有時不是一兩分鐘的對話就能讓孩子理解與調整,有時需要十到二十分鐘的教學,才能徹底發揮補正教育的效果。待在漢帝做課輔工作最幸福的就是這一塊了。因為我們是一群伙伴一起在做教育,我永遠能打開教室的門,就看到學有專精的其它領域老師樂意提供協助。我永遠能安心地將數學前位概念不清楚的孩子交給數學領域的老師,讓他們操作教具指導需要補正教育的孩子;我永遠能找到自然領域老師,清楚地將科學原理說給弄不清楚的孩子聽,甚至要孩子立即做一次實驗;我也永遠能請到留學英國的英語老師將暴龍的正確發音唸給孩子們學。每次看到孩子很滿足地走回教室,我就知道,孩子們對學習的喜愛又更上一層了。
有一回,連續兩週各花了三十分鐘教孩子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工作內容的不同,引導孩子透過理解來判斷。最後,發現孩子還是無法判斷預算是什麼機關審查的,原因是沒見過,無法想像。於是,在伙伴的後援下,立刻在下一個週三下午安排了市政府參訪的校外教學,讓孩子實際看到行政機關上班的樣貌,還訪問了教育專員,讓她們現身說法,說明她們每天的工作內容。課輔班還帶校外教學,我自己想想都覺得很好玩,應該是絶無僅有的吧!但,對漢帝教師群來說,我們是覺得再正常不過了,孩子們有需要,時間配合得起來,為什麼不做?

參、兩片扇
坐在一群圍著我寫功課的孩子中間,我總是偶爾需要叮嚀他們一下:安靜做自己的事。說著說著我自己都覺得這些孩子真辛苦,其實很想跟同學聊聊,其實很想出去玩玩,可是都不行。心裡有個聲音告訴我,這樣不對,孩子就是該快快樂樂的笑,才像是個孩子。我開始思考怎麼讓他們多一點快樂。
三不五時,我們會約好,今天完成功課後,一起到後面的公園玩。這一天,教室會瀰漫一股活力十足的氣氛。幸運時,我們甚至能散步到大安森林公園去玩一個小時呢!但,這樣的機會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因為通常要所有人都完成功課,要趕得及天黑之前……要許多條件俱足,老師才能一起帶出門。但千萬不能讓未完成功課的孩子有拖累別人的感覺,我們還是有別的方式,可以讓先完成功課的人有些樂子可尋。
我們在教室櫃子上佈置了一大排課外書,也有一些有趣而帶知識效益的漫畫。看看課外書是六點半之前可做的安靜的事,我們也漸漸讓進入漢帝的每個孩子都養成了能安靜閱讀的習慣。六點半之後,完成功課的幾個同學,就可以帶著櫃子上的桌遊換個場域去廝殺了。他們最喜歡老師能一起加入他們的戰局,因為有時候老師會教他們各式各樣的新把戲。
能安靜在座位上做的事,只有閱讀嗎?不。在孩子的主動意願下,老師也會教他們一些家政手工藝,折紙、縫抱枕、編織,看到四年級的孩子抱著自己縫了好久的抱枕在懷,笑得可開心的了。
常常,孩子會迷迷糊糊忘東忘西,我們的教室在無意間出現了一條忘了帶一樣功課,要罰寫一頁課文的規則。不行,我絶不能讓孩子出現因為罰寫而增加對寫字感到厭惡的結果,但必須對自己的忘性付出一點代價還是必要的,而且做完之後要有點學習收穫才行。思考了一個週末,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抄《禮運大同篇》。它的篇幅不長,內容很值得一再重覆書寫背誦,而且它可以唱。於是抄寫《禮運大同篇》,變成一件對孩子來說有點時髦,有點喜歡,又有點沒那麼討厭的新鮮事。有時我們用背誦替代書寫,有時我們用演唱替代抄寫,有些人進展到抄寫下一篇能唱的《水調歌頭》、《滿江紅》、《紅豆詞》。這件事,對孩子有了些趣味,因為他們可以一起唱唱歌,還能借用老師的筆寫一篇不到一百字的短文或詩詞,又有點新奇。
就像小飛象能用兩張大耳朵飛翔一樣,我們的教室也要找出一些樂子,組成兩面扇,讓待在漢帝課輔的心情也飛揚起來。畢竟,教育很重要,不能太嚴肅。

肆、一條尾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給予孩子行為、思想上的導正,是身為老師最責無旁貸的重大使命了。老師能在與孩子平日的相處中,或者看著孩子間的互動中,注意到孩子發展上的弱勢,並提供建議,協助導正,對於孩子未來生活的順遂能發揮很大的功能。
我們看到有些孩子,拖拖拉拉地寫著功課,經過詢問知道孩子心中充滿埋怨,怨老師在欺負他們,出這麼多功課,就是為了不讓他們出去玩。其實他們不知道,寫功課的目的在練習,在整理白天的上學的學習成效。經過澄清與修正,孩子注意到寫功課對自己的意義,學習的成效就會提升很多。
我們也看到有些孩子功課寫很快,只求完成。經過澄清與點醒,讓孩子在書寫過程中把思考放入,讓功課的書寫達到學習練習的效果。讓孩子把動腦與用心,養成平日的習慣。
我們看到刺蝟小孩,不時以攻擊別人來防衛自己,我們教他如何以別人能接受的方式與人相處。我們看到告狀小孩,被別人討厭,我們讓他看到別人的感受,學會更多種指正別人錯誤的方式。

就像七龍珠裏的悟空,尾巴曾是他最弱的罩門,但經面對與練習也成了他展現強大力量的一個裝備。看到孩子每一個不當行為背後的意義,不當行為背後一定有一些道理,教他而不是罵他、處罰他。然後你就會看到孩子一個個都可愛極了!

原來,中大學堂的教室裏有的是一隻隻,活潑潑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