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開口說英文這件事

在班部經常看著我用英文問學生問題從教室裡問到教室外,看過好幾次之後Sasa老師好奇的問我:"他們都聽得懂嗎?" 我用中文回答Sasa老師:"懂啊!你看,他們都沒有答非所問,都知道我在說什麼,只是還沒習慣使用完整的英文句子來回答我." 今天我想來聊聊學生何時可以自在的開口說英文這件事. 家長也常常會錯誤的以"孩子會不會開口說英文這件事來評斷孩子的英文好不好."這會忽略了評估孩子的聽讀寫和理解的能力, 單獨以說的能力來鑑定孩子的語言能力其實是很不客觀的,因為學好一個語言是有階段性的,而再把單字組合成句子再經由嘴巴產出,往往是會因為學習者的狀況不同而會有不同的階段 ,例如學習者的人格特質,是外向或是內向也會有所影響病有些階段性的差異


聽多自然會說,大量的input
回想一下我們自己在學母語的過程,是先學會聽再說,要提升"說的能力"要先大量的聽, 所以我會大量的和孩子們使用英文,即使他們還不會使用英文回答我,有些比較願意嘗試或個性較活潑的孩子會試著用簡單的句子回答,這些回應當然是我樂見的,但有些孩子的"Silent Period"http://www.teachingenglish.org.uk/knowledge-database/silent-period (名詞解釋出處引用BBC)較長,就不建議一直push 孩子.所謂的Silent Period就是指學習者在大量的語言input之後到能夠 output (說)的這段時間,每個學習者的Silent Period 是不一致的,需考量學習者的個別狀況.
這也表示了並不是老師們只要上課一直說英文,學生就會一定會說英文.在台灣,英文的環境只限課堂上和我們學習母語24小時曝露在母語的環境是不一樣的.然而,也許會有家長問"那是不是我加長英文的學習時數孩子的英文就會好?" 說實話,我認為讓孩子均衡的學習和發展才是最好的, 有時過於偏食性的加強不一定會有好的成效,適孩子的個別狀況給予恰當的學習時數才是對的!

不同階段使用不同教學法
在學母語時,是有情境的,能夠讓我們不停的使用,無論時間和地點,不一樣的是在教室裡的學習並不像母語的學習環境,所以每一個單字和句子都要經過教師的設計,使用不同的教學法,呈現給學生.如適合當warm up 暖身活動的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教學法, 又或借助實物或閃卡或圖片來解釋單字的方式,更要在課堂中多設計幾個教學活動讓學生完全學會了單字和句型還不知情並不想下課,孩子在自然並且有安全感的環境下,自然會願意開口去說英文,最後教師一定要朔造出一個環境是學生即使說錯,也不用擔心被其他學生嘲笑或被處罰的學習環境.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花東壯遊小記

花東壯遊小記    文彬






六天五夜的壯遊之旅,在正午的花東縱谷啟程,十五歲的青春,是年輕的驕傲,縱然陽光與汗水結晶在臉龐,面對困難也絕不退讓。七公里的路程,每踏出一步,代表跟自己的過去告別;每踏出一步,代表跟自己的未來接軌。親手採摘、揉製給家人的茶香,讓手心的溫度,發酵成幸福的味道。
順著秀姑巒溪湍急的河水,我們同舟共濟,比肩齊心的划過長虹橋,從台九來到台十一,傍晚的潮間帶,我們迎著海風徜徉在海的臂彎,在海浪輕柔的吟唱,我們沉入甜美的夢鄉。
蔚藍的海岸,船隻筆直的切過水面,跨越了潮水分界,海中的鯨頑皮的躍出水面,給年輕的旅人帶來驚喜。晚間的採集,用最單純而又自然的方式,取用生活所需,卻又尊重自然的發展,在阿美耆老的樂舞的祝福下,旅人的行囊更加厚實。
在鸞山部落,「拉麵」帶著隊員們一起克服生活上的困難,劈柴升火、洗米炊飯,就算熬成了稀飯也香甜,一起動手做的菜餚,拌著夜色的篝火,分享著大地的禮讚與心靈的交流,我們是一家人!
東部的炎陽毫無保留的釋放它的熱度,衣服上的汗漬早已結晶。午後的小憩,儲存下午的漁撈與夜間遊獵的體力,昨晚徹夜守護家屋的年輕勇士,現正沉沉入睡,今晚的收獲想必會十分豐碩,家屋的女生,睡在勇士守衛的閣樓上,自在而安心的入眠。
告別了遼闊瑰麗的山野,旅人將要回到溫暖的家。在搖搖擺擺的火車上,似乎搖籃般的想讓早已疲憊的孩子入睡,只是六天五夜的點滴,激盪著共同的回憶,任誰都不願意錯過家人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品嚐生命的「五味」,感受生活的「雜陳」,壯遊是成長的淬鍊,蛻變在極限的試探,舒適圈外的部落旅程進入尾聲,家人的情感羈絆卻越加濃厚。今年夏天,發酵的青春,必定會轉化為甜美的純釀,為往後各自的人生旅途,增加勇敢與挑戰的能量。雖然終究會別離,但明年夏天,我們約好再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