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日 星期日

請聽我說--表達力

平時,我們似乎不得不多說一些,導致太少傾聽孩子的聲音、想法與期待。當然,孩子日積月累也學習到這般的模式,而我們卻常不自覺得會怪孩子怎麼不好好把事情聽明白、把話說清楚?
真不知何者是因、何者為果。
甚麼能力的培養,對孩子的未來是最有影響的?
對資訊整理能力、事件的具體論述能力,
這將是『請聽我說』這活動中的主要目標。

我們先分成兩人小組,彼此暢談昨晚到今天早上所發生的事件、或所看到的畫面中,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時間只有三分鐘。之後讓孩子上台說說剛剛三分鐘裡,所接收到的訊息,時間是一分鐘。
孩子有的徒手上場,所幸記憶力還不錯,說的有條理。有幾位孩子會把剛剛聽到的信息筆記下來,整理後再跟大家分享。
最後,請同學做簡短的回饋。













第二階段,每人手邊有一張報紙,議題可能是大篇幅的廣告、有的是展覽介紹、有體育新聞、還有科技新知、短篇漫畫談社會議題。
總之,讓孩子試著閱讀,並整理資訊,接著上台分享所看到的訊息。

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觀察一些有趣的現象:
孩子對資訊閱讀的能力
孩子喜歡的議題
語詞解讀能力
使用工具解決問題

在這時候給一篇不設限(年級程度)的文章讓孩子閱讀、分享,增加一點閱讀難度,還蠻有挑戰性的。





『聲聲』不息--玩音樂

承剛結束的漢帝年度Party,那次的歌唱真的準備很倉促,時間也很有限制。因此,在寒假之初來個玩音樂吧!
『聲聲』不息,這主題原本是希望孩子透過歌唱、樂器演奏,把喜歡的音樂呈現出來分享給同學。


 孩子們小組分好,開始討論想表演的曲子、想要呈現的方式、使用哪些樂器。單單是選曲,已經有一小組開始意見不合、彼此嘔氣。有人想選輕快的、有人想選卡通歌曲、也有人想選西洋音樂,各有看法與喜好,看來,這『選曲』風波得保留一些時間給孩子彼此說服、協調了。


練習時間開始,教室內彼此干擾頗大,孩子提出是否可以到其他場地練習。很好,了解目前的困境,並主動提出需求,不帶情緒的。


 想拉大提琴、想吹笛子、想彈烏克麗麗,但是.....想唱、想表演的曲子,用『唱』的比較快。
所以囉......,認真練唱吧!做好一件事!


前後討論、練習的時間約60分鐘。


接下來我們要上舞台囉..
.





每組一位代表作主持、介紹。
表演結束後,每位孩子給予具體的回饋。孩子們表現得很得體,沒有惡意批評、或是籠統的說詞,盡可能的具體闡述自己的觀感與想法、或是建議。
這正是當初設計這課程時,所預設的目標呢。

(有一組孩子沒有拍攝到,手機充當卡拉ok,沒得拍,好可惜~)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翻轉教育--我們在線上了嗎?


學校教育,佔了孩子至少1/3的時間,課後補習、安親,佔了大約1/12~1/6。若是國小低年級孩子,那比例就更高了。
教學場域要要教給孩子甚麼?
我期待孩子能具備怎樣的能力?--在九年之後
翻轉教育,不應該只是個流行的教育語詞,更不應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被關注。
如果,
每位教學現場的老師、孩子的陪伴者,都能遵循以下三個簡單的原則與信念,
我想,
翻轉教育不會只是口號,而是踏踏實實的落實在我們生活中,

以下摘自SUGATA MITRA(英國新堡大學教育科技教授)教授對於整個教育環境的提醒:
老師要教給孩子甚麼技能?

一、閱讀理解能力:對於一生要透過螢幕獲取資訊的新一代來說,這是最關鍵的能力。
(我認為,無法精準的解讀問題,如何談『解決問題』?)


二、訊息檢索能力:如果說算數能力已經過時,那麼訊息檢索能力勢必會取代它。
(科技、資訊電子化的世代,與其對它say no,還不如認真思考如何與它『和平共處』)

三、該相信甚麼:每個成年人都有一套機制讓自己相信甚麼而深信不疑。當孩子越早開始建構這個能力,這孩子就會具備與(任何)教條抗衡的能力,
(我的解讀是,這就是『批判與判斷能力』)

翻轉教育:未來教育 Future Learning(摘自親子天下)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功課』風暴

原以為『功課』在課輔班結束後,就可以暫時畫上句點,孩子跟老師道別之後,接下來應該是享受親子歡樂時光、自在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場景)
小E 媽媽提到:『前天晚上,小E回家後我再看一次他的作業,我看到有一題錯的,跟他說。又是跟往常一樣,他很生氣的說課輔班老師看過了,不會錯了,硬是不改,態度也很不好。弄得大家很生氣。唉!』
這樣類似的場景,相信在有學齡的孩子家中並不陌生。
-------------
我們期待孩子能夠獨立、能夠把學習看成是自己的責任、也希望孩子能主動安排自己的學習不讓父母操心。
但是,我們正在做甚麼?
幫孩子安排進度;
幫孩子決定該怎麼學習,避免因成績不理想而落後;
否定孩子所做的事情,讓他更相信自己沒有能力做好;
很有效率的幫他找出錯誤,並且要求訂正。
我想,
持續這樣的慣性六年下來,我們的期待,恐怕也只能繼續『期待』而難以成真了。
我想,
如果孩子願意嘗試、願意做決定,剛開始不盡完美是過程,何不用『等待、陪伴』的心情面對呢?

有時候,我很希望孩子帶著『不完美』回到學校,
這樣,老師才會知道學生哪邊沒學好,進而調整自己的教學,不是嗎?

如果我們把問題再往前追朔一點,
孩子到底帶回來甚麼『功課』?
我想,除非少數家長會思考到這麼深層的問題,或是積極去探究其中的意義、進而與老師對話,不然,大部分的我們,就是選擇默默承受,要求孩子也告訴自己『要配合』。接下來,『功課』風暴就一幕幕上演,場景從課輔安親班、到家庭。

昨天一位六年級的孩子小W,他的作業總會有六、七樣。語文3~4樣,數學類2~3樣,認真、勤奮的W,課輔時間從不需老師提點,一樣一樣作業奮戰到底。數學是他的罩門,他依然奮力以對,毫無怨言。
昨晚W哭了,一整晚戰完一件件作業,他覺得好累,當他拿起數學,眼前複雜的複合圖形面積與周長計算,讓他徹底崩潰,啜泣。
我拍拍他的肩,沒有說話。
後來,他開始運算起來,沒有歇息。
30分鐘後,拿給我批閱,當他看到眼前的圈圈記號,再次啜泣,這次更心碎了...

艱難得寫著數學作業,小W不是第一次,他,也不是唯一的一個。
我很希望能跟老師談談孩子寫作業的困境,讓老師理解這些『功課』的功能性--很有限了。

『功課』的目的是甚麼?

『功課』給的恰如其分、合適嗎?

『功課』完成,同等於『孩子學習到了』嗎?

『功課』到底花掉孩子放學後多少的時間?(如果你精算一下,恐怕會嚇一跳喔)

透過『功課』,我的孩子學習到甚麼能力?(會不會跟我們所『期待』的目標,撘不上太大聯結,但卻耗掉全部的精力??)

教學現場的老師,我們要想一想,
守護孩子成長的我們,不能不時常反思這些問題。
周而復始,日復一日,
孩子的童年,孩子的創意
孩子自在不受框架的『長大』,
需要時間、需要養份、需要空間、需要天馬行空的想像...
而不是一堆『功課』啊!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老師說我孩子很不能專注,怎麼辦?

這兩年在親師有約中,很常聽到家長無助且憂心的跟我說:『老師說我孩子很不能專注,他建議我帶孩子去做檢查,需要的話,也許需要服藥。…』
……
一年來我認真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有些時候課程進行到一半,S的確沒辦法把目光與心思繼續放在數學課上。我會觀察當時的他,在做什麼?

畫畫,畫好多很細微的幾何線條,有些組合成建築物,有些形成需要他說明我才理解的畫面。
他可以相當不受週邊討論、提問聲的干擾,就這樣相當專注的創作。
有一次在寫學校作業過程中,他看著旁邊的透明水壺停了許久。接著,在水壺前放上不同的物品,從另一側去觀察它的影像。大約進行了20分鐘,好專心。我沒有打斷他的專注,腦海裡一直想著之前家長跟我提到老師對S的觀察『無法專注的小孩』...

『孩子無法專注』,這個定義是什麼?
我不是醫學專家,因此我沒辦法做出客觀的建議。
我也很想知道,怎樣的狀況稱為『無法專注』?
每天我們灌輸給孩子的『知識』以及要求的『作業』,孩子可以拒絕嗎?我們又真的可以接納孩子對『它』不感興趣而呈現的『不專心』嗎?

我常想,當孩子無法專注在我的課堂課程時,或許是我的課程鋪排這回做得不適合他;有時候更是他所關注的事情還沒有做好,他很想先完成它。
孩子是否專注,為何是以成人的價值觀點為標準呢?

『孩子過動、無法專注喔!』
是這樣的嗎?

我們真要想想,也要小心的『說』才是。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從 90分到100分,我們要付出多少代價?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最在乎、或是最期待孩子長成的樣貌是甚麼?
在『漢帝親職工作坊』希聖老師的提問下,我們(家長們)都陷入一陣沉思。
『希望她能自主學習』
『我希望他能有責任感』
『如果孩子能把學習當作是自己的事,那就太好了。』
『希望孩子可以善體人意、為他人著想。』
.....
希聖老師要大家思考一下,目前自己的方式,有沒有可能讓孩子走到你期待的目標?
我很喜歡這樣可以不斷反思的工作坊,
透過反思,我們會赫然發現,原來我們每天的慣性行為,對於孩子面對未來競爭、能力的養成,竟依然如此傳統、走不出框架,以及...薄弱。
=======================
(親師Line)
『老師,小S 的字體可以再要求一些嗎?我覺得他沒有用心寫,他應該可以寫得更好的。回到家,我把它擦掉重寫,他一直不高興、抱怨。』

『小E的數學有一題沒訂正清楚,我請她訂正,她直說沒有錯,還生氣。』

『老師,每天孩子從課輔班回來後,我需要再看一遍作業嗎?還有,每次看到他那不夠漂亮的的字體,該『鈎』的沒鈎,『直』的不直,有時候我會把它擦掉要求重寫,但是,又很掙扎。我該怎麼做?』

『昨天小H數學寫了10題,錯4題,我要他重寫,結果他跟我說『我不會寫』,怎會這樣?剛才明明寫的很好的?』小H有時候會這樣,突然當機似的,尤其被糾正、要求的時候。

『老師,孩子很容易粗心,解題有些潦草不用心,是不是題目做得不夠?要不買一些評量給他練習?』
=======================
每次在夜裡收到這樣的訊息,除了不捨白天辛苦工作的家長晚上還得繼續為孩子課業親自『審視』之外,最大的感觸是:孩子夜以繼日的˙在這幾本教科書打轉,怎麼培養出未來的競爭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喜歡數字,讓我們來看看...
以一個中年級孩子的周二作息而言,8個小時在學校,4~5個小時在安親班上課、寫作業溫習功課,10~11個小時交通吃飯睡覺,剩下兩個小時...等等,算到這兒,還沒說到『親子互動打鬧玩聊天』的時間喔..

以目前的做法,孩子有機會走到『自主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有創意,』...?

再回來看那僅存的兩小時。
我常想,
在數學裡,有所謂的絕對座標與相對座標。
其實,每個孩子的90分、100分也是不同的,我們總會不小心『一視同仁、統一標準』期待之。
有時候,我們太追求『零失誤』,也會擔心現在沒學好以後會更學不來。
也因此,
那僅存的兩小時,不知不覺就會繼續拿來在『教科書』中鑽研了。親子關係弄僵了,而學習效能...保留。

學習,應該有很多的可能性。
家庭教育中,就可以提供許多奠定孩子好品格、獨立自主、負責任、解決問題能力的素材。比方說:分擔家事、幫忙修理簡單的水電、簡單烹飪...

90分,沒甚麼不好,那僅存的兩小時,就留著給孩子自在探索、天馬行空吧!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親子Line:大量的練習卷=數學能力up ?

親子Line:大量的練習卷=數學能力up ?
                                                                           文:鈐鈴
背景:國小生。
時間:傍晚5:00
場景:課後課輔時間
內容:
事一、
期中考前一天,小平媽給課輔老師一段訊息:
孩子昨天從學校帶回來8張自然學習單,一口氣要寫這麼多的考卷,這是怎麼回事?我可以教她先溫習功課,考卷就不要寫了嗎?』小平今天課輔時間請假,媽媽想在家裡協助她溫習功課。
============
事二、
小一小廷媽來訊息詢問:
老師,小廷的數學我已經沒辦法幫他了。
我平常教他有時比較沒耐心(也因為他有時態度不佳, 都故意不聽我說..), 但我也感覺得出來他不太喜歡數學...他都覺得數學好難(沒自信).....我比較擔心他才剛開始就討厭數學了。
我也問過導師該怎麼協助才好?
導師說他需要不斷練習,於是給了更多的練習卷。我看他都不清楚,寫起來很吃力。
另外,他常常看不懂題目問什麼,怎麼辦?

來自老師的回饋:
對於低年級孩子的學習,我們應該在語文能力的提升作為首要目標。
孩子若在學齡前已建構好良好的閱讀習慣、擁有大量的詞彙運用能力,你會察覺到他入學後的學習力會比較優勢。
題目看不懂?先從提昇語文能力著手吧!
幾個簡單可行、具體容易操作的方法~
1. 多跟孩子說話,讓他盡情的發言,所有的對話,盡可能的延展成完整句子,不要用簡單句對話。
2.多問孩子:你覺得....是怎麼了?    你覺得.....為什麼會....
類似這樣的開放式問句,讓孩子說說他對問題的解讀,刺激、引導孩子使用語詞。
孩子初期可能說不上來很多,大人可以在孩子回答完之後,接著說說自己的想法,有示範的功能。
3.多閱讀。就從繪本開始吧~
另外,
適當的練習有助於孩子對於一個觀念的熟捻,但是必須建立在他對於這個觀念的理解是確實的。千萬別本末倒置,企圖運用大量反覆練習,以期孩子『學會了』。
這造成的效應,有可能只是暫時看似會了,表面都答對的假象而讓問題累積越深。也有一種效應,是孩子更討厭學習,他不曾享受過學習、思考所帶來的美好經驗。這樣的學習模式從小一就開始,我們如何期待孩子在學習的漫長路上能走的自在、終身、且與眾不同?
小一二的數學課題,幾乎就在生活中,多放手讓孩子去處理、回應、動動腦袋。問題回答出來了、我能感提昇、孩子也有了自信。
我們期許教育帶出孩子的『素養』,而不僅是『解題高手』。終其究十多年的數學教育不會讓每個人都成為數學專家,畢竟每個人的天賦不同。
但是,只要我們的觀點態度改變,是有機會帶出孩子的數學素養的。這才是教育的本質啊!
讓我們一起守護孩子的成長吧~

事三、
媽媽面對導師接二連三對小安負面的評價,以及與小安的衝突事件不斷(比方說:導師說小安會踢老師的椅子、老師喚小安過來他都不聽、...,自小安國小入學以來,不到兩年的時間,老師在導師眼中狀況不斷的訊息,已足夠讓媽媽困擾與焦慮了。媽媽給課輔老師來訊息:
老師 我可以請教一下嗎?
其實是有些擔心的學校功課是否會跟不上,尤其現在換了新的課輔方式。
導師說他是屬於需要在後面逼他的,
所以在之前安親班老師會給孩子寫很多練習卷。
但我又很矛頓 不希望把他的聰明給寫死、扼殺,
目前他的考試都不算高,數學八十幾、語文也是一樣,學習對他來說彷彿是件苦差事,才小二就這樣,怎麼辦?

我有問過我婆婆,他們覺得小朋友要先考好分數才有自信繼續學下去,所以也不反對之前的教學方式。
但我也怕,逼到後面,把興趣都磨掉。

來自老師的回饋:
我可以理解妳的擔心:因為學習步調與模式將會改變,擔心這樣課業是否會跟不上。
同時,也很開心知道,你能察覺到如此反覆練習式的學習,是堪慮的。
我認為教學應該以孩子為學習的主體。在小一、二的孩子,我們充分讓孩子探索、思考、操作。透過這些鋪陳,孩子的成就不會只建構在成績,孩子對學習的認知,也會是全方位、建構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畢竟,成績並不等於學習成果的全部。
學習,對孩子而言是靈活、有意義,而不會只是把卷子完成、答對率達到最高、讀完幾本教課書,如此狹義。
寫大量的練習卷,對於現在的而言,只會將他與學習拉的更遙遠,與充滿怨恨,對於『能力』提昇,真的沒有加分,我擔心只有扣分。
另外,
讓孩子參與他學習的每個歷程,包含『選擇』、『決定』,這有助於日後他面對自己的人生的能力培養,很重要。
唯一比較要費心的是,反而是小安在情緒掌握上需要多些協助。目前可以看到他正在慢慢進步,他也正在學習如何用語言與他人溝通,而不是用拳頭。這是需要時間不斷的引導、鼓勵、接納、及提醒,他會越來越好。
讓我們一起守護孩子的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