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拾回的教育拼圖

[中大學堂]
拾回的教育拼圖
游琇雯
走下學校授課講臺,坐上課輔椅。
一度曾為這全新的工作內容而迷惘--檢查功課這樣的「瑣碎小事」就是我未來工作的全部了嗎?為了做好教育工作,讀了兩個碩士、考過教師證的我,就只能做這樣「二線」的工作嗎?經過這一整年的實作、思索與調整,才真正懂得了,曾如何錯看課輔這樣一頭大象為一面牆,當我懂得摸出他的四根柱、兩片扇、一條繩後,他就成了活生生的完整大象了。

壹、一面牆
看著孩子把功課寫完,檢查完功課是基本要求,是課輔內容的主牆。
這是一般觀念中對課輔班的期待,也是我對課輔工作初期的觀點。它的routine、重覆、基礎、無趣,令人感受到一面巨大的灰牆頂著自己的面逼近而來的窘迫。第三類型求異的性格使我立刻開始思考如何為這面牆加點線條、增點溫度、留點空間。我重新思索這面牆的存在意義是什麼,我能如何光采化這些意義。
我發現:功課是孩子一天一次的形成性評量。
「形成性評量」在台師大網站的定義是:「屬於教學效果評量方式的一種。形成性評量的理論基礎是:教學歷程要和評量歷程相互結合,才能達到改進教學的目的,提高學習效果。其主要目的是不斷提供回饋給學生和老師,對教師而言,可以使教師了解教學效果以便有改進的依據,有助於調整教學和實施補救教學措施;另一方面回饋可以提供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情形,並提出需要修正的學習錯誤。簡單來說,形成性評量具有指引的功能,指引教師應該教學哪些部分,補足哪些內容,也指引學生哪些缺失與不足。」
功課是外顯每天孩子學習狀況的照妖鏡。學校老師不該將這份工作移交給家長來做,要家長檢查、簽名、負責。檢查功課應該由老師來做,因為這是一門教育專業的工作,是老師發現教育切入點的契機。檢查學生的功課需要具備專業的老師來發現其中隱含的數學迷思、語詞誤解、英語學習方法、社會認知落差與自然概念不足夠。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誤入思想上的歧途。寫功課是孩子大量在學習的時間點。因為他們的大腦在運作、在思考、在解決如何完成這些功課。是他們一整天被動式聽講學習後,難得擁有拿回主導權,主動的在施展自己能力的時間點。老師的專業介入在孩子想學會的時間點切入,它的效果是最即時有效的。
當學校老師要家長簽名負責學生功課的檢查,而不再做檢查學生的功課的工作時,那我也是老師,我來檢查,我來做!
面對教室中一群來自不同學校、分屬三四五六年級、用著各版本不同教科書的孩子,他們交出來待檢查的功課五花八門,這其中也顯露了各式各樣的教育澄清機會點。
我們看到把韋字上下兩個部件都寫成同方向的孩子,當老師將古文字韋字是繞著城牆走一圈的腳印的字源告訴他,他理解了這同一雙腳繞一圈的結果上下的腳印方向一定是相反的,因此這個文字符號對他就有了意義。雖然他的腦神經會映射出鏡像字來,但孩子仍能用理性思考來改正書寫出來的文字。
我們看到孩子卡在造句無頭無尾的兩三個字上,連結不到任何腦中的句子。我們引導他思考的方式,「你先想你很想要什麼?把它接在『才』的後面。」「才能出去玩!」「可以。然後,前面補上你只有做了什麼才能得到它。」孩子若有所思地回到座位。一會兒「老師,所以『唯有』是像『因為』一樣嗎?」又一個澄清的機會。「嗯~用法上很像,但是『唯有』範圍更小,它是唯一的辦法;『因為』就不一定了。」孩子順利把造句寫出來了,也練習了一次從結果來推過程的逆向思考法,還練習了一次腦內的異同辨析。
我們看到孩子的社會書寫前後毫無邏輯,一問之下,才知道對於平日閱讀不多的孩子,四五六年級的社會課本書寫用詞完全超乎孩子的理解能力,對於功課書寫,他只能純猜測。近兩年,四五六年級的社會大量地提前置入三年前還收在國中社會課本中的內容,包括社會學、經濟學、法律學、地理學用詞。這些用詞到小六的國語課本也都不會教,卻在四年級起的社會課本中大量引用,當然社會老師在課堂上不可能一個一個詞彙慢慢教孩子們。但就孩子的學習來說,他如果基本詞彙不懂,他如何理解全文在說什麼?我們常一問孩子,什麼叫出口?什麼叫進口?什麼叫基礎建設?什麼叫立法機構?什麼叫政府?什麼叫中央政府?什麼叫地方政府?什麼叫訴願?什麼叫司法?他們只能搖頭。這樣薄弱的基本常識,他們如何在社會作業中清楚地進行判斷?他們如何在腦中辨析議員跟市長的工作內容有什麼差別?這時候,只能拿出書架上的地圖,從頭跟孩子說起臺灣的體制。我們在做的是讓孩子有意義的理解而不是只是記憶與背誦。(請容我在此大力地抱怨教科書編寫與小學社會教育的粗糙。教科書不該不顧孩子的學習起點就這麼編入大量硬知識。面對這樣的教科書,小學社會科老師可以選擇教多少與怎麼教。與其讓孩子一下子記誦這麼大量的專門領域用詞,不如安排社會參與學習,讓孩子利用小學階段多多走入社會,讓他們多多見識社會運作的真實面。學會觀察、理解、體會與紀錄,而不是背誦。)
我們在自然科功課書寫上,看到孩子浮力觀念似懂非懂。口語的澄清已無法滿足孩子的理解程度。時間許可下,我們直接走入隔壁的自然實驗室,我們來做做看!我們在做的,不是只有知識的傳授,更要教孩子實事求是的精神。
聽著孩子背單字,o-c-t-o-p-u-s章魚,o-c-t-o-p-u-s章魚。「孩子,知道章魚怎麼唸嗎?」「octopus」「很好。發音很標準,背單字要配合發音來背,因為英語跟國語不一樣,英語是拼音文字,用發音來協助背單字,才能事半功倍。你看喔……」孩子學習方法上的低效能,若能及早被發現與點醒,孩子的學習挫折就會少一些。
數學,跟國語一樣,幾乎是每天必有的功課,也是孩子最常出現迷思概念的科目。「孩子,你知道這題的分子分母還可以再約分嗎?」「可以嗎?」「如果你在計算過程就先約分,那最後結果,數字就不會這麼大。數字變大了就很難算,而且很容易算錯。你會約分嗎?……
經過每天功課的書寫,與孩子們密集的互動,孩子的功課完成了,回家可以放心享受家庭生活。也經過每天功課的訂正,協助孩子修正學習方法,排除學習迷思觀念,孩子的學習更有成效,孩子就比較能享受到學會的快樂與成就感。這面大牆出現了它柔和的曲線、溫暖的溫度,還保留了供人欣賞的空間。

貳、四根柱
展現形成性評量功能的課輔,還需要補強教學的配合,才能擁有四根強壯的大柱。
在指導孩子錯誤觀念時,有時不是一兩分鐘的對話就能讓孩子理解與調整,有時需要十到二十分鐘的教學,才能徹底發揮補正教育的效果。待在漢帝做課輔工作最幸福的就是這一塊了。因為我們是一群伙伴一起在做教育,我永遠能打開教室的門,就看到學有專精的其它領域老師樂意提供協助。我永遠能安心地將數學前位概念不清楚的孩子交給數學領域的老師,讓他們操作教具指導需要補正教育的孩子;我永遠能找到自然領域老師,清楚地將科學原理說給弄不清楚的孩子聽,甚至要孩子立即做一次實驗;我也永遠能請到留學英國的英語老師將暴龍的正確發音唸給孩子們學。每次看到孩子很滿足地走回教室,我就知道,孩子們對學習的喜愛又更上一層了。
有一回,連續兩週各花了三十分鐘教孩子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工作內容的不同,引導孩子透過理解來判斷。最後,發現孩子還是無法判斷預算是什麼機關審查的,原因是沒見過,無法想像。於是,在伙伴的後援下,立刻在下一個週三下午安排了市政府參訪的校外教學,讓孩子實際看到行政機關上班的樣貌,還訪問了教育專員,讓她們現身說法,說明她們每天的工作內容。課輔班還帶校外教學,我自己想想都覺得很好玩,應該是絶無僅有的吧!但,對漢帝教師群來說,我們是覺得再正常不過了,孩子們有需要,時間配合得起來,為什麼不做?

參、兩片扇
坐在一群圍著我寫功課的孩子中間,我總是偶爾需要叮嚀他們一下:安靜做自己的事。說著說著我自己都覺得這些孩子真辛苦,其實很想跟同學聊聊,其實很想出去玩玩,可是都不行。心裡有個聲音告訴我,這樣不對,孩子就是該快快樂樂的笑,才像是個孩子。我開始思考怎麼讓他們多一點快樂。
三不五時,我們會約好,今天完成功課後,一起到後面的公園玩。這一天,教室會瀰漫一股活力十足的氣氛。幸運時,我們甚至能散步到大安森林公園去玩一個小時呢!但,這樣的機會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因為通常要所有人都完成功課,要趕得及天黑之前……要許多條件俱足,老師才能一起帶出門。但千萬不能讓未完成功課的孩子有拖累別人的感覺,我們還是有別的方式,可以讓先完成功課的人有些樂子可尋。
我們在教室櫃子上佈置了一大排課外書,也有一些有趣而帶知識效益的漫畫。看看課外書是六點半之前可做的安靜的事,我們也漸漸讓進入漢帝的每個孩子都養成了能安靜閱讀的習慣。六點半之後,完成功課的幾個同學,就可以帶著櫃子上的桌遊換個場域去廝殺了。他們最喜歡老師能一起加入他們的戰局,因為有時候老師會教他們各式各樣的新把戲。
能安靜在座位上做的事,只有閱讀嗎?不。在孩子的主動意願下,老師也會教他們一些家政手工藝,折紙、縫抱枕、編織,看到四年級的孩子抱著自己縫了好久的抱枕在懷,笑得可開心的了。
常常,孩子會迷迷糊糊忘東忘西,我們的教室在無意間出現了一條忘了帶一樣功課,要罰寫一頁課文的規則。不行,我絶不能讓孩子出現因為罰寫而增加對寫字感到厭惡的結果,但必須對自己的忘性付出一點代價還是必要的,而且做完之後要有點學習收穫才行。思考了一個週末,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抄《禮運大同篇》。它的篇幅不長,內容很值得一再重覆書寫背誦,而且它可以唱。於是抄寫《禮運大同篇》,變成一件對孩子來說有點時髦,有點喜歡,又有點沒那麼討厭的新鮮事。有時我們用背誦替代書寫,有時我們用演唱替代抄寫,有些人進展到抄寫下一篇能唱的《水調歌頭》、《滿江紅》、《紅豆詞》。這件事,對孩子有了些趣味,因為他們可以一起唱唱歌,還能借用老師的筆寫一篇不到一百字的短文或詩詞,又有點新奇。
就像小飛象能用兩張大耳朵飛翔一樣,我們的教室也要找出一些樂子,組成兩面扇,讓待在漢帝課輔的心情也飛揚起來。畢竟,教育很重要,不能太嚴肅。

肆、一條尾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給予孩子行為、思想上的導正,是身為老師最責無旁貸的重大使命了。老師能在與孩子平日的相處中,或者看著孩子間的互動中,注意到孩子發展上的弱勢,並提供建議,協助導正,對於孩子未來生活的順遂能發揮很大的功能。
我們看到有些孩子,拖拖拉拉地寫著功課,經過詢問知道孩子心中充滿埋怨,怨老師在欺負他們,出這麼多功課,就是為了不讓他們出去玩。其實他們不知道,寫功課的目的在練習,在整理白天的上學的學習成效。經過澄清與修正,孩子注意到寫功課對自己的意義,學習的成效就會提升很多。
我們也看到有些孩子功課寫很快,只求完成。經過澄清與點醒,讓孩子在書寫過程中把思考放入,讓功課的書寫達到學習練習的效果。讓孩子把動腦與用心,養成平日的習慣。
我們看到刺蝟小孩,不時以攻擊別人來防衛自己,我們教他如何以別人能接受的方式與人相處。我們看到告狀小孩,被別人討厭,我們讓他看到別人的感受,學會更多種指正別人錯誤的方式。

就像七龍珠裏的悟空,尾巴曾是他最弱的罩門,但經面對與練習也成了他展現強大力量的一個裝備。看到孩子每一個不當行為背後的意義,不當行為背後一定有一些道理,教他而不是罵他、處罰他。然後你就會看到孩子一個個都可愛極了!

原來,中大學堂的教室裏有的是一隻隻,活潑潑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