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古文字美勞

歡迎光臨早到興趣_古文字美勞

你還記得小時候是怎麼學習「生字」嗎?
對於學習漢字,
只是盲目死記線條的位置、注音是否拼對?
那就太對不起咱們偉大老祖先送給我們的禮物了!

「猜猜看,這是什麼?」
「這是樹根,這是樹枝...」
「為什麼?」
「一點點就是指這個(孩子手指著圖片稻禾中稻穗的位置解釋)」
「這個字(米)怎麼變成這樣的?」
「有兩點不見了?」
「這兩點變長拉直了!」
「我知道這一點一點是果子!」
「(禾)那有什麼字可以和它在一起的?」
「加口!(和)」
「老師,再加一個王就是『程』」

這堂課,你會發現,
我們會鼓勵孩子發言,對孩子提出問題。
而孩子也樂意源源不絕分享對字想法,
用孩子對圖像的直覺反應,
藉著古文字的演變過程,
引導著孩子觀察古文字中的蛛絲馬跡,
將小腦袋的所聯結到的想法,
組織、整理到表達,
再對應到現在的國字書寫樣貌,
讓國字線條富有意義化,不再只是抽象的符號。

在這裡,你看不到傳統教師教授生字的方式,
在這裡,你看見孩子扮演說書人的角色說字。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早到興趣營之「『飛』是什麼?」

這是G12年級的科學課程,我們準備以生活中最密切的物質切入,協助孩子觀察周遭生活的一切,因為對於科學的學習,「觀察力」是應該在越小的時候培養越好,對於未來的學習,由於小時候已經奠定良好的「觀察力」,自然也會有充分的「經驗知識」,這樣在學習與面對較為抽象的「套裝知識」時,會有比較好的體會。

一進到教室,幾個小蘿蔔頭看著桌上的不同道具,立刻露出興奮的表情,於是開始了今天的對話:

什麼東西會飛?
問題剛丟出來,馬上就有各種不同的答案:飛機、小鳥、氣球、天使、......
我們不得不佩服孩子的想像力,天使都出現了!


魚會飛嗎?
馬上就有兩個不同的答案出現,「不會」與「會」。而答「會」的孩子立刻舉例說明,他說,就是「飛魚阿」,接著他馬上要分享上次跟爸爸媽媽去看飛魚的旅行故事,真的是很熱情的孩子!

我接著撥了一段飛魚的飛行影片
影片中,我們看到飛魚飛行的過程,魚跳出水面,魚鰭張開,狀似滑行,但是身體搖搖擺擺的,事實上是靠尾鰭繼續在水裡擺動的過程,給予前進的動力,這裡我們當然也可以討論空氣中與水中的阻力不相同,所以當魚飛出水面時,可以立刻快速的移動。
但是對於這群孩子,我問了另一個問題:這些魚為什麼要飛出水面?
靜默不到二秒鐘,立刻有孩子說出:為了逃命阿!

記得剛讀黃武雄先生的大作時,他提到孩子總是用全感官在學習,整個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整合式的內容,是我們硬將學習肢解成零零散散的,導致孩子學得參缺不全,在此,我又得到印證。

孩子可以清楚的理解,逃命的動力,逼的飛魚利用滑出水面的方式,避開前來獵食的敵人,想要增加逃生的機會。

接著我又問,有沒有哪些不是鳥的動物也會飛?人會不會飛?
馬上又有一個回答:會阿!天使!
(看來他對天使相當衷情,而且完全沒有遲疑的說出自己的想法,真的很棒!)

接著又撥了一段飛鼠人的影片

小朋友,你有沒有發現,這個「飛魚的飛行」與「人的飛行」有沒有哪裡不一樣?
「那個人根本就不是飛嘛!他沒有在飛!」有孩子如此回答,非常直接的挑戰我的問題,但是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去保留的特質!
嗯,那麼我們要不要說說看,什麼是飛?飛到底是什麼?

這下子孩子馬上狐疑起來,他們似乎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而之前的問答過程,其實只是在暖身,因為孩子還不見得習慣於這樣的問答過程,而前面的問答,孩子其實也比較是直覺的以過去的經驗在回答,比較沒有「想」的過程,但是「思考」卻是要將知識內化的最好途徑。

對呀!飛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說呢?
於是我們開始討論,老鷹在天空怎麼飛?盤旋時有沒有拍動翅膀?
小鳥要飛上天空,確實要拍拍翅膀,那麼「飛」這個現象到底該怎麼說?

在孩子還沒有定案之前,我拿出一個橡皮擦,往天空一丟,你們看,這個橡皮擦是不是在飛?
那有,那不是飛,那是丟!
喔,那麼沖天炮或是火箭一飛沖天,為什麼又叫做飛?
因為他有火阿!
這麼說,我拿一個打火機點火,我也是在飛囉!
那是阿!那個火要能夠「碰」一聲爆出來,才叫做飛!
所以一定要「碰」一聲爆出來才行嗎?
對!!!
那如果我放個大屁「碰」一聲,我會不會飛?
哈哈哈......

這是一個小小的辯證過程,孩子們的想法真的超級有趣,而他們也慢慢接受不是只有拍拍翅膀才叫做「飛」,包含飛鼠人的滑行過程,其實都是飛的過程。

你們知道嗎?誰先學會飛行?
小鳥!!!
天使!!!(又來了!)

其實是植物耶!
哪有!植物不會飛!

喔,有一種植物的種子會飛,有誰知道是什麼?
我知道、我知道,就是蒲公英!
沒錯,就是蒲公英,他怎麼飛呢?
馬上有個孩子起來示範,就是風一吹,蒲公英就會飄起來阿!

對了!就是這樣,那麼為什麼蒲公英要飄起來?
有個孩子直接說:因為要傳播種子!

可是要傳播種子也可以直接落下阿,為何要飄走?
......

這時候因為孩子的基礎知識還不夠,所以就會陷入一種寂靜的過程,所以我就做一些說明,因為種子如果都落在同個地方,萬一這個地方有遇到淹水,可能植物爸爸和這個小種子都會死掉,而植物爸爸又不能走,所以他希望他的小孩可以「隨風而飄」,這樣就可以將他的小孩散播到不同的地方,避免一起遇到環境的變化而消失。

好了,說這麼多,其實都是為了後面的飛行器做準備,我們先試著讓物體可以減緩落下的速度,於是我們試做紙螺旋,觀察如何調整他的位置,來降低他落下的速度!

接著我們試做一種很不像飛機的飛機--「奧德賽」,孩子一開始不相信他會飛,但是做好之後,在調整一下奧德賽的尾翼後,奧德賽真的可以滑翔,孩子也都很興奮,有個孩子做了一隻「雷電」的飛機,一丟擲,結果飛機筆直的飛出去,孩子們都讚嘆飛的好遠,藉此,我又將孩子召回來,我將他們的飛機排列起來,然後問他們哪一架飛機可以飛最快?第一架是奧德賽,第二架是雷電,第三架是----「橡皮擦」,孩子們又哈哈笑起來,他們說「橡皮擦」不是飛機,我就說,可是我現在問的是「誰飛最快?」

孩子們可以接受橡皮擦可以飛最快,但是很難接受他是飛機的說法,這是過去經驗的限制,但是沒關係,這是學習的過程,總有一天,我們必須像張無忌學習太極劍法一樣,將過去的劍招都忘記了,我們才能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起來!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早到興趣_數學遊戲室


 場景:早到興趣_數學遊戲室(第一次、第一堂課)
 時間:0900~1000
 學員:G1~G3四位
 課程活動:
 @Warm up_尋找規律
 媒材:黑白棋
 開課第一天,孩子與我彼此不認識。我拿起了黑白棋,一只一只的排列著。這個舉動,馬上吸引了孩子的目光。
 童A:『老師,你在排什麼?』
 Lynn:『你想,接下來老師要放黑棋、還是白棋?』
 童A:『我覺得是黑棋』
 Lynn:『為什麼呢?』
 童A:『因為前面是...,所以我覺得...』
 Lynn:『童B,你同意嗎?』
 童B:『嗯...可是我覺得應該是...』
 (Lynn的想法)
 其實,
 精準的提出問題,以及具體的說出自己的看法、使用數學語言,這都是需要學習的。
 此外,教師運用黑白棋的交錯排列,試著讓孩子專注觀察其中的規律,並且養成『判斷』、而非盲目無頭緒的『猜測』。
 這些都是數學遊戲室的精神與信念。

 (Lynn的想法)
 在課程活動的鋪排上,教學者往往會習慣的在第一時間『開講』,而我則會選擇『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為,唯有讓孩子注意到『你』的存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才有互動的效能。

 @活動A_組弈
 媒材:組弈Set
 老師拿出組弈(Set),與小一的孩子聊聊形狀、顏色、如何歸類。
 透過直覺感,在老師未具體說出『形成set的條件』之前,大家一起來建構set的定義。

 (Lynn的想法)
 單單是『對於歸類的認知』,每個孩子就會有不同的意見。
 看法不一樣,這是好事,每個學習者就應該發展出自己的見解與想法。我們的教育有時候太便宜行事,因此,並未能有耐心的聆聽孩子的想法,有些時候,更會視為
 教學現場的困擾。

 @九洞連線(一)_畫正方形形棋盤
 媒材:扣條
 透過畫正方形的過程,與孩子談談什麼是正方形。
 原本孩子說,『正方形就是每一邊看起來很正。』『正方形就是每一邊都一樣』有趣的是,孩子們都覺得『正是如此』。
 結果,扣條一操作,真相大白,孩子都覺得『怎會這樣呢?』

 (Lynn的想法)
 透過操作、體驗後的發現,會讓孩子印象深刻,且建構探索、思考的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