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生物課可以這樣上


                                           漢帝教育基金會   李光莒  

       老師:「你知道蜜蜂每秒可以拍翅200下嗎?」老師:「你知道女王蜂一死,那些蜂就死了嗎?」老師:「一個蜂箱不只一隻蜂后怎麼辦?他們會決鬥嗎?」「你知道蜜蜂在空中交配的嗎?」「你知道雄蜂一輩子交配一次嗎?」老師,老師,老師……換成別的課堂,那位上課老師大概早就瘋了。不過這是我和孩子們的生物課堂,我們一向很有「探究精神」,所以「問問題」真的很多。
義大利蜂







        開始關注「蜜蜂」這個議題是因為幾年前,全球各地不斷發生大批蜜蜂離奇失蹤、死亡的事件,根據美國科學家在當時對全美進行的調查發現,美國有1/4的蜂農遭受類似損失,總計有超過30%的蜂群死亡。此外,包括澳洲、南美的巴西、北美的加拿大、亞洲的中國、歐洲與其他地區,也陸續傳出大量蜜蜂失蹤的消息。那時我就在想,如果這世界上的蜜蜂都消失了,那我們人類就完蛋了。因為地球上有30%以上的植物是透過蜜蜂作為受粉的媒介。你可以想像,如果沒有蜜蜂的授粉,芒果也許不會結果。我們也會沒有荔梔、枇杷或龍眼可食。當然,我們也會沒有各式各樣的蜜蜂相關經濟產品可以食用,想起來就是一件可怕的事。
        然而,會把蜜蜂作為生物課的「教材」,實在是因為之前進行課程研發時,發現學校的在地資源中有許多的昆蟲素材,作為學校本位課程的材料實在是非常豐沛的資源。所以就開發了一系列以昆蟲為材料的「主題統整課程」,我把它稱之為「法布爾昆蟲記」。希望透過校園內與學生生活中接觸的昆蟲生態與相關環境因子(生物因子與物理因子)的探索活動,讓學生自然而然發現環境和物種之間的關係;並藉由探索活動中的觀察(利用五官觀察)、記錄、查詢、訪問、自然書寫(田野札記、小書製作、BLOG書寫)、影音紀錄等過程,啟發學生對大自然的感受能力。
蜜蜂體驗課程
        課程實施的歷程中,共作夥伴們(學生、老師、家長和社區內的養蜂專家)意外發現校園內有野生蜂築巢,於是延伸出校園的養蜂計劃,不僅從生物及生態的面向討論蜜蜂對自然的重要性,也透過蜜蜂的社群與組織來與學生對話。透過觀察養殖蜂的過程,建立學生統整經驗知識與學科知識的連結。隨著課程發展的脈絡,我們一路從野蜂的觀察到養殖蜂的認識,最後透過「在地食材」計畫的資金挹注,我們在校園內竟然開始了「養蜂課程」。
聚精會神看著蜜蜂的學生
        計畫的初期,我們先利用校園豐沛的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昆蟲生態的調查,並透過專書的介紹(如:法布爾昆蟲記,圖解昆蟲學,昆蟲圖鑑),搭配教科書的內容,以實際的生態調查將經驗知識扣回教科書的系統知識。進一步與孩子們討論課程的走向,於是設計了以下的課程綱要:
                                           
養蜂課程架構(生物學的部分)




    於是這門課就這樣熱鬧的展開了它的序幕。對一個想要學習的孩子來說,提供適當而令孩子感興趣的素材,老師的佈課就已經成功了一半。接下來老師的角色就變成的「課程的觸媒轉換器」,課堂上的共作者與議題分享者。透過小組的合作學習與多元評量,讓孩子從課堂的他者變成主角。這時候我最常作的角色就變成了課堂的紀錄者。
     印象中,那時孩子最常做的事就是跟我借相機,到處拍蜜蜂給我認,這時我就會跟他們說:「你為什麼不利用工具書?或是上網路查呢?」這時我就會介紹幾個我常用來查詢的網頁讓他們練習「自主學習」。


                   教學歷程常用的幾個昆蟲資料網站
網站名稱
網址
嘎嘎昆蟲網
http://gaga.biodiv.tw/index.htm
台灣大學昆蟲標本館數位典藏
http://www.imdap.entomol.ntu.edu.tw/index1.php
昆蟲數位化博物館:蟲蟲總動員
http://insect.cc.ntu.edu.tw/
認識台灣的社會性昆蟲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8436&ctNode=439&mp=1
台灣生物多樣性入口網
http://www.taibif.org.tw/


        兩年的課程實作中,我看見孩子透過蜜蜂(昆蟲)這樣的素材,將系統知識中的生理學,分類學與生態學的概念理論化,從專書閱讀、心智圖摘要與小論文主題研究中學會更多的學習方法與學科知識,遠超過課本的知識量,是這個歷程中家長與孩子一致肯定的看法。在國中課本裡大概只簡略的介紹「昆蟲在動物界中的分類地位是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以下的文字則必須透過專題或閱讀才有機會讓孩子看見:

       「昆蟲綱主要的分類特徵有: 體軀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部具有觸角一對,複眼1對,單眼 0 ~ 3 個,以及口器;胸部有三對足,有翅的通常有兩對翅;以氣管系統呼吸,主要的排泄器官是馬氏管,生殖孔開口於腹部末端;後胚胎發育多具變態。」

    所以我一向把課本當成「參考書」使用,我們要帶給孩子的是「能力、素養與態度」。我們要教會孩子的是「學習方法」,學會使用「學習工具」。至於素材,生活中比比皆是。事實上,在這個蜜蜂課程中有幾個孩子很有創意的議題,一直是他們進行小主題研究的目標。我把它羅列於後:
蜜蜂是在什麽年代出現在地球上?
如果蜜蜂長內骨骼,它還能飛嗎?
蜜蜂為什麼要進行孤雌生殖?
工蜂為什麼聽命女王蜂?
蜜蜂為什麼會死亡?對人類的影響又是甚麼?
蜜蜂產業的經濟活動與人類的關聯?
蜜蜂為什用氣管系呼吸?
蜜蜂的階級制度及社會性?
    其中的蜜蜂出現年代與蜜蜂的階級制度及社會性是孩子最熱門的討論方向。在地球的演化歷史中,昆蟲大約在古生代末期石炭紀與二疊紀時期,就已陸續出現在地球上了。而它同時也是最早的一種會飛的陸生動物,它的大繁衍時期大概也是中生代。所以膜翅目的蜜蜂大概是在中生代的三疊季出現。有學生問:「為什麼?」另一學生說:「還不簡單,因為開花植物出現了」哦…大家恍然大悟!很有邏輯的推論!那個問為什麼的孩子不甘示弱的回問:「那虎頭蜂會叮恐龍?」真是好問題?答案就留給你想吧!
    不過我自己最喜歡與孩子探討的議題其實是「蜜蜂的社會性與階級性」。社會性昆蟲是昆蟲世界中非常特別的一類,尤其蜜蜂藉著特殊完整的社會性結構,成為生態系統中相對優勢的物種。他們彼此間透過特有的溝通管道,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努力地在環境中尋找最適宜的生活空間與充足的食物,目的僅是為了使蜜蜂群落在生態系中多一點生存的競爭力。我喜歡把我們養殖的義大利蜜蜂群落看成是一個具有行為能力有機體,這個有機體由許許多多可自由活動的「細胞」(蜜蜂個體)所組成的「器官」(不同階級的蜜蜂群落)架構而成,在環境中如變形蟲般地隨時改變形體來適應生活的環境。如果拿來類比人類的社會,我們就會發現原來生態系統理論也可以比擬人類的社會系統理論。這是我們養殖蜜蜂進行觀察可以歸納出來的結論之一。原來萬物的生存原理還是具有許多的共通性。不過孩子們可能比較關心,這一季的蜂蜜產量,因為那是他們進行戶外移地課程的補助經費!而這也是這門課的「意外收穫」!我,要去巡視蜜蜂工廠囉!下次再會!



                                                     養蜂小常識:蜜蜂的生殖

蜜蜂的社會階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